党总支

镇巴大棚里的春天:科技赋能高山茶园,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

发布时间:2025-04-29 作者:王卓君
     在秦巴山脉南麓,镇巴县观音镇大市川村的千亩茶园沿着海拔1100米的山峦迤逦,云雾缭绕处,茶树曾在凛冽寒风中苦盼春日。低温冻害如枷锁,让新芽迟滞萌发,让“明前茶”的商机随春雪消融,传统管护的局限更让这片沃土难展锋芒。而如今,一座闪耀着科技光芒的大棚拔地而起,如一盏明灯,照亮高山茶园的振兴之路。

     困境突围:当高山茶遇上“科技温室”
     回顾往昔,冬季的严寒是茶农们的心头患。低温不仅让茶树光合作用减弱,茶多酚等养分积累不足,茶香寡淡,更让新芽萌发期推迟20余天,生生错过了清明前的黄金采摘期。每亩鲜叶产量不足百斤,品质与产量的双重困境,让茶产业一度在寒冬中蛰伏。
     转机始于zoty中欧体育官方网站驻村工作队的到来。他们带着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”的决心,联合省科学院启动《镇巴茶树高效设施栽培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》项目,在2亩试验田里搭建起现代化大棚。
     棚内春光:数据里的“生长奇迹”
     走进大棚,仿佛踏入了一个会呼吸的“绿色实验室”。空气温湿度监测仪实时跳动着数据,喷淋系统如细雨润泽新芽,病虫害远程监控设备如同忠诚卫士,24小时守护着茶树的健康。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被精准调控:春日平均气温提升3-5℃,湿度稳定在75%-85%,阳光透过漫反射棚膜温柔洒落,让茶树在舒适的“小气候”里舒展身躯、抖擞嫩叶。

     奇迹在春日里悄然上演:3月31日,大棚内首采开园,比同村露天茶园整整提前14天,让“明前茶”从奢望变成现实,茶芽在清明前便已饱满待摘,抢下市场先机;截至4月15日,棚内鲜叶亩产达250千克,是露天茶园的3倍有余,新芽如星子缀满枝头,一茬接一茬吐露生机;仪器检测显示,棚内茶树茶多酚含量提升12%,氨基酸比例更趋平衡,制成的毛尖茶色泽翠绿如翡,汤色清润如玉,香气馥郁若兰,于这茶中,可品出春日醇厚。
     科技赋能:从“试验田”到“新引擎”
     大棚的落成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突破,更是产业升级的起点。工作队在棚内搭建的温湿度无线远传系统,已累积十万余条数据,为精准调控提供“数字密码”;喷淋系统与土壤墒情监测的联动,让水肥管理告别“靠天吃饭”,实现“按需供给”。这些用数据“说话”的技术,转化为茶农手中沉甸甸的“金钥匙”。
     更令人欣喜的是,科技的红利正在外溢:针对茶园供水短板提出的改良方案,正推动全村基础设施迭代;高产土豆新品种、党参种植试验同步落地,让传统农业焕发生机。大棚如同一粒火种,点燃了大市川村智慧农业的燎原之势。
     振兴蓝图:让“科技绿”染遍山野
     如今的大棚里,嫩芽在测控系统的守护下茁壮成长,而棚外的规划图上,更多设施大棚正勾勒出未来的轮廓。工作队计划将成熟技术复制到马家营村等周边区域,打造“设施茶园集群”,让每一片茶叶都搭载科技的翅膀,飞向更广阔的市场。
     从“看天吃饭”到“逆天而作”,大市川村的实践印证:当科技与土地相拥,当智慧与匠心相遇,高山茶园不仅能突破自然桎梏,更能成为乡村振兴的“绿色引擎”。这里的每一片叶子,都生长在敢于创新的土壤里,孕育在真抓实干的汗水中。
     山风掠过大棚,送来新茶清香。这缕茶香里,有科技的温度,有帮扶的力度,更有山村迈向未来的坚定脚步。大市川的春天,正在大棚内外同步绽放,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,正以科技为笔,在秦巴山间徐徐铺展。

附件下载: